比較句裡的「還要」
最近學生們越来越能聽懂我整串的中文了,還很會在我的話裡抓我的小辮子。
上課時除了讓學生們多反覆練習學過的詞彙或語法時,我會盡量在練習時避免又增(不一定需要的)新詞,盡量帶舊詞及舊句型。除此之外大多時候我並沒有刻意挑揀學生們懂的話來說,有時候其實也是忘了我到底教過了沒有。也有時候是自然語流,感情先跑在腦筋前面(我本來就很笨拙),學生們一逮到我說溜嘴的新詞彙或是新結構後。一個個又是睜大了眼睛搔著頭、又是跟左右鄰居使眼色:「什麼?什麼?老師剛才說的我們學過了嗎?」然後就開始舉手追問到底。
按著課本練習了「我比你更高。」、「我比你還高。」同學們吸收得很順。一連串例子練習下來正覺得差不多穩定了的時候,我大概也是鬆懈了吧「我比你還要高。」竟然順口脫出,哎呀呀!逃不過這些年輕人的耳朵。老師:「要是什麼?」
回頭翻了幾套課本,無解。
為什麼課本的比較句只提到了「比~更~」、「比~還~」而完全不提「我比你還要高。」呢?
劉月華等編《實用現代漢語語法》比較句舉出的例句中也有:「那時的條件比你現在要差得多啊!」、「你以為你聰明,人家比你還要聰明。」但並没有針對「要」或「還要」進一步解釋。
無解。
翻開《陆俭明自选集》第一篇就是<“更”和“还”>選自1980《语言学论丛》
說到: 「還」也可以說成「還要」。
舉例: 《毛澤東選集》的一例:「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,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。」
解釋:「還要」只見於書面語,口語裡很少說,大概是從方言來的。「更」則不能說成「更要」。
呃~「比~還要~」不是普通話?
這個嘛...
大學時代的寒暑假有大半光陰幾乎都耗在山服,不是準備出隊就是出了隊在山裡和小朋友玩得忘了台北。在我還是菜菜鳥的那年暑假,一天晚上村裡的青少年賴在我們紮在校園裡的營區不離開,我在帳棚裡靜靜地聽著隊裡老骨頭正在想辦法說服他們離開,其實已經到了就寢的時間了。說著說著其中一名青少年突然口氣高昂挑釁怒吼著,其他青少年看情況不妙則忙打圓場,隨即拉著這位叫囂不止的青少年離開。青少年生氣的原因是一位學姐模仿山上青少年的口音和他們說話,我想學姐只是想拉攏和他們之間的關係並無惡意,但在他們聽來卻異常刺耳。青少年離開,危機解除,老骨頭們沒再提及,而我沒問也沒和其他人提起,但一直沒有忘記這件事,我想我心裡淡淡地開始注意到口音與文化以及社會階級的問題。